临床执业医师招生方案
首页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复习指导复习指导> 内容
京师杏林|2022年临床执业医师高分考点: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京师杏林医学考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年临床执业医师高分考点: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有需要的朋友请注意查看。

考点点拨: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后膜主要对Na+的通透性增大,发生净内向电流,从而引起后膜的局部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递质门控氯通道开放,引起外向电流,结果引起后膜的局部超极化。此外,I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钾通道的开放或钠通道和钙通道的关闭有关。

【例题·B1型题】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局部电位

D.静息电位

E.后电位

1.终板电位是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答案】C

【解析】终板电位是神经肌肉传递时在终板部位所看到的局部电位变化。

以上就是京师杏林医学考试网小编整理的“2022年临床执业医师高分考点: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的相关内容。如果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就赶快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吧。

想了解更多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信息、复习资料、备考干货等知识请持续关注京师杏林医学考试网或者关注“京师杏林教育”微信公众号。不仅可以订阅消息提醒,更有活动福利、免费资料、直播提醒等服务,我们将持续为您呈现最新医师资格考试的相关资讯,期待您的关注。

护士.png

下一篇:2022年临床执业医师高分考点: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

距2022年 执业医师实践技能 考试还有

000

2022/6/13

  • 免费课程

  • 近期直播